|
黄酒(红曲酒)与中国美食 给你一个喝黄酒(红曲酒)的理由发表时间:2020-12-19 17:33作者:杨一老师(文中略有改动) 11月7日下午,“千年黄酒 突围之路”2020中华国酿绍兴论坛在绍兴奥体中心举行。邀请演讲的四名嘉宾分别是日本驻华大使馆领事部长、公使衔参赞冈田胜先生、精典书店创始人、著名黄酒文化研究专家杨一先生、新媒体酒类头部达人“老宋的微醺23点”、京东零售集团消费品事业部酒类采销部总经理陈松锋先生,来自不同的领域的他们,对黄酒有着独特的思考,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切入,给千年黄酒(红曲酒)的突围之路带来不同的视界。 在此,摘录杨一老师的主旨演讲《黄酒(红曲酒)与中国美食给你一个必须喝黄酒(红曲酒)的理由》,与大家一起分享。
非常荣幸来参加中国黄酒(红曲酒)业最高级别的论坛,我看了一下今天下午主题发言嘉宾有4个,乍一看很奇怪,中国黄酒(红曲酒)业最高的论坛没有一个黄酒(红曲酒)的从业人员,但是仔细一想,看看今天的主题就知道主办方和绍兴市政府的用心和决心,为什么呢?这是一个突围之路,所以用心就是要在黄酒业之外去寻找到黄酒(红曲酒)突围的一些启发,所以我希望我今天的演讲能够给黄酒业突围带来一些启发。 刚才栾国栋副市长已经讲过了,黄酒业在中国整个酒水行业中的份额不到3%,黄酒(红曲酒)在中国是非常奇特和尴尬的存在,为什么很尴尬呢?作为世界最古老的酒种,孕育着中国的文化,代表着中国文化符号之一。当它走出江、浙、沪、闽的时候,连我们刚才日本人都不如对于黄酒(红曲酒)的熟悉程度。对于江南的朋友却那么熟悉,从小陪伴他们成长,同样是中国人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反差? 第二,为什么说它很奇特呢?黄酒(红曲酒)在一百年前不是3%,也不是半壁江山,而是绝大部分的市场。这一百年不到的时间在中国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,让黄酒(红曲酒)发生了这么大的巨变。我思考了好多年,查阅了无数的资料和数据,写了两篇文章还没有发表,一个是:国粹黄酒是如何被我们遗忘的?第二个文章是:白酒和我们这个时代。 作为一个重庆人,我30岁以前没有接触过黄酒(红曲酒),我接触黄酒(红曲酒)是有胃寒的毛病,中医、西医都治不好,偶然同仁堂一位老中医告诉我,你晚上睡觉前喝二两到三两黄酒(红曲酒),我喝了三个月,把十几年的胃病治好了。所以后来我逢人就说黄酒(红曲酒)是个非常好的有利于我们健康的酒,告诉喝别的酒的人,他们说我身体很好,我不需要喝黄酒(红曲酒)。我说:黄酒(红曲酒)代表着中国的历史和文化,他说我喝其他酒也有文化。如何寻找到黄酒(红曲酒)的突围之路,如何说服我身边的朋友跟我一起喝黄酒(红曲酒),其实有的时候需要一个机遇,而机遇就在今年发生了。 今年的新冠疫情可能改变世界的格局,改变我们的生活,同样也改变了我对黄酒(红曲酒)的思考。因为新冠疫情我整整一个月没有出家门,一切都停摆了。这个时候有了大量的时间。我儿子告诉我,爸爸,你是一个美食家,但是几十年我们很少吃到你做的菜,虽然你很忙,但是我们也没有要求你经常做,但是你做的菜叫美食,而我们做的只能叫“菜”,只能叫“饭”,没事儿你能不能在家里给我们做一点美食呢?好。我不是吹牛,有些菜确实比很多厨师做的好。中国现在的电商非常发达,那一个月我们没有出门,全靠京东到家送上门。 在家一个月,我思考了一个问题,中国的美食究竟跟什么酒最搭配?喝了清酒,也喝了红葡萄酒、白葡萄酒、白兰地、威士忌,到疫情缓解可以出门的时候,我邀请我身边的美食家、餐饮店老板、酒的爱好者,喜欢威士忌的,喜欢葡萄酒的,喜欢清酒的朋友进行了长达四个月20次的吃饭的实验。为了公平起见,这一次实验我定了两个规则:第一个规则,我没有邀请过喜欢喝黄酒(红曲酒)的人,甚至很多人还没有喝过黄酒(红曲酒),全部是喜欢喝其他酒的人。第二个规则,每一餐我和他们吃饭的时候,每一个人的桌前至少放三个杯子,每一道菜必须吃三次,吃一口喝一种酒,就这样得出来的实验。今天我的演讲就是我把这20场实验得出的思考给各位一个汇报。 在中国餐桌上有一个很奇特的现象:什么酒都有,白酒、啤酒、葡萄酒、清酒、黄酒、药酒……黄酒(红曲酒)是2%,很少见得到,而在西方欧美国家基本是葡萄酒,越正规的宴会基本是葡萄酒,我参加过日本桥本家族的晚宴,喝的是清酒。我吃的前一天是法国总统在那里吃的。为什么会有这样混乱的现象呢?狄更斯说过一句话:“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,也是最坏的时代。”从一个有序过渡到另外一个有序的时候,过程中必须经历一个混乱,思想上的混乱,行动上的混乱,规则的混乱,但是这种混乱中往往产生伟大的思想,春秋战国乱乱乱,但是诞生了诸子百家。北洋时代乱不乱?乱,但是产生了很多中国近代伟大的思想家。 为什么我们要喝酒,或者说我们在餐桌上为什么要喝酒?我自己思考有三个目的。第一,助兴。朋友们庆祝胜利,或者多年不见的老同学老战友聚在一块,高兴一下得借助酒,这个时候喝什么酒都可以,用食用酒精乙醇勾兑一下也可以,借助酒精可以让我们变得更兴奋。第二,佐餐。让酒使得食物变得更加的美味可口。第三是佐酒。酒是主角、餐是配角。佐餐的时候餐是主角,酒是配角。我们喝酒特别是好的酒,基本上我在红酒圈威士忌圈,我们不会在吃饭的时候喝那么贵的酒。比如说,日本14代龙泉,我们都会约在饭后七点半、八点钟,那个时候喝红酒我们会带一点西班牙的火腿或者鱼子酱、鹅肝酱、奶酪,这叫佐酒。今天我讲的主题是第二个佐餐,在餐桌上,什么样的酒能够适合佐餐的要求,让食物变得更美味可口?最基本的原则有三个:第一个酒的温度尽量接近食物。第二,不能掩盖食物本身的香气。第三,酒体进到口腔里面也不能冲淡食物本身的香气和它本身的味道。按照这样的原则,总体来讲,中低度的酿造酒是适合佐餐的,比如说葡萄酒、清酒、黄酒(红曲酒)。接下来我探讨的问题是什么样的酒配中国餐?我每年会去欧洲待一个月,作为一个黄酒的粉丝,那一个月时间里面我很少想黄酒(红曲酒),因为我每一餐吃的是西餐,喝的是葡萄酒,当我去日本吃日本料理的时候我也不会想到吃黄酒,因为日本料理一定要跟清酒才是最搭的,如果不搭配这个国家的人民经过几百万上千年驯化改造,要么他们改造了食物,要么改造了酒,一定是使得酒和它的餐最配的才能固定下来。 中国是一个美食的大国,美食文化让人叹为观止。各种文献著作,中国从民间到文人,著名的苏东坡创造了多少吃的,金圣叹上刑场之前还在说:豆腐干和花生米一起嚼有一种火腿的味道,对美食是多么的迷恋。 中国也是一个酒文化的大国,中国人对于美食的审美标准,色、香、味、形,这里面色跟形跟酒无关,但是香跟味与酒是有关的。我们看中国菜的香来自于哪里?任何食物在烹饪过程当中有两种香,一种是调料的基础香型,一个是添加的香型,基础香型是酱油,甜面酱、豆豉、豆瓣酱、腐乳、黄豆酱等,这些所有的调料大多数都是豆类或者粮食发酵而来的,这是中国菜的一个基本特点。烹饪西餐怎么做的?西餐的香气怎么来的,一块鱼、一块肉我们进去煎的时候会用番茄、洋葱、芹菜、香菜一起进行烹饪,所以西方的食物大多数是以草本类的香添加进去的,而不是以粮食发酵而来的香气,最后还会加上一点柠檬汁淋在上面,所以它的香型是草本和果类添加的香。菜有基础的香型,酒也有。一个不懂葡萄酒的人,你品不出波尔多还是其他的,黄酒的基础香型是叫醇香也好或者酵母香或者酒曲香都可以。葡萄酒在味觉上主要是酸、甜和涩,我们品葡萄酒主要是品它的涩,白葡萄酒主要是品它的酸,它的香气,以及其他的果香、花香等等,所以这两种酒风格在味觉和香气上都是不一样的。 在配中餐的时候,黄酒(红曲酒)有什么优势呢?第一,我们的酒是粮食发酵的,有大量的酒曲的香味在里面,我们的菜也是粮食发酵作为基础香型,所以酒和菜一起在口腔里吃的时候,你会感觉香气很协调。如果把一块红烧肉在嘴里,又弄一口红葡萄酒或者白葡萄酒,你会觉得是两种香气是冲突的。第二,去腥。中国吃内脏的东西比较多,理论上来讲所有的酒精都可以去腥,实践为什么黄酒(红曲酒)的去腥效果最好,中国各大菜系里的料酒都写着绍兴酒。在川菜里面腥味的菜,一口葡萄酒或者一口黄酒或者别的酒进去,明显黄酒(红曲酒)去腥的效果比较好。除了乙醇外,黄酒(红曲酒)还有没有别的东西使得它的去腥效果更好,为了做这个实验,我在家里买了一块牛肉,腥味比较重。因为在欧洲做牛肉是比较普通的一件事,一份烧的时候全部放葡萄酒,一份全部放黄酒,烧出来以后,明显黄酒去腥的效果要好。所以我们在中国菜里面很多腥味比较重,比如火爆爽脆、腰花、猪大肠,你吃的时候喝一口黄酒立马腥味就消失了。第三,增鲜。黄酒(红曲酒)里面的氨基酸,尤其是谷氨酸的含量是所有酒中最高的,而且高数倍,中国人对于“鲜”的追求远远比西方人高。我们对冰冻的东西比较抗拒,是因为它失去了鲜这个东西。所以在吃食物的时候喝黄酒你立马觉得这一道食物变得更加的鲜美。 美国人也喜欢中国菜,我儿子在美国读书,我发现,老外最喜欢吃的就是宫爆鸡丁、左宗棠鸡还有菠萝古老肉,为什么外国人的选择和中国人的选择不一样?答案我一直没有得到解答,就是在今年20场搭配中我得到的答案,从火锅江湖菜、家常菜一直到高档的川菜的宴会,因为真正高档的川菜很少有辣椒。有一个朋友带了一瓶阿根廷马尔贝克的红酒,他点了一份宫爆鸡丁,我恍然大悟。因为宫爆鸡丁是酸甜型的,而葡萄酒的酸甜的味是跟他协调的。为什么欧洲人喜欢左宗棠鸡呢?因为它大量用了蕃茄酱,大家就明白了原理,蕃茄酱跟欧洲人的调料是协调的。 实验过程当中我写了几篇文章,第一,“当善酿邂逅麻辣”,我发现最搭的酒是黄酒中的善酿,为什么半甜型的黄酒(红曲酒)更配麻辣,你们吃各种江湖菜的时候很辣,包括湖南菜用半甜型的善酿是最好的。 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,也是你们绍兴人宋卫平先生,他在重庆做小镇,其中有一个田园牧歌小镇,请我去做一场黄酒(红曲酒)的试验,我带了一块糟肉,带了一块糟猪肚,在宴会上吃到最后还有一块,谁都不好意思再夹,服务员叫端走。他们南城公司的副总马上说要把最后一块吃掉。所以糟肉单独吃也没有那么好吃,但是一定要把加饭酒冰到8℃,你会发现这是一个绝配,所以我身边喝黄酒(红曲酒)的朋友,糟肉成了他们非常渴望的美食。还有一种搭配,不管什么红烧肉,用38℃左右的加饭酒(红曲酒)去配,也是绝配。第一,像冈田胜先生说的,中国的菜比较油腻,黄酒(红曲酒)跟肉一起咀嚼的时候那种油腻感马上消失。第二,香气更好,这也是得到所有食客,即跟我一起喝过酒的人的一致认同,但是这个东西不能交叉,不能用8℃的黄酒来配红烧肉,也不能用38℃的加饭酒(红曲酒)配糟肉。你把红烧肉降到20℃也不好吃,因为酒的温度要接近食物的温度,才能给食物增添风采。通过这几个月的探索,我觉得 “黄酒+美食”可能是黄酒(红曲酒)推广的一个有效的方式和途径。 9月31日晚,我在重庆做的一个黄酒实验,这个宴会上的菜单很简单,最大的亮点就是大闸蟹,因为全国人民都认可吃大闸蟹要喝黄酒(红曲酒)。亮点之二就是我带过去的糟猪肚和五花肉。所有参加那天晚宴的人几乎经过这一顿以后都变成了黄酒(红曲酒)的粉丝,都加入到我们行业中来,愿意跟着我喝黄酒(红曲酒),愿意买黄酒(红曲酒),把黄酒(红曲酒)变成他们餐桌上的一个主要的部分。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,如果把其他的酒拿来跟黄酒(红曲酒)一起去吃中国菜,你就知道什么是好。如果你们认可我讨论的话题的边界条件,认可我对酒和中国菜的香味的前提的认同,刚才说的结论就应该没有问题,逻辑推过来就没有问题。但是我不可能说服所有人,就像有一句话说你永远不可能叫醒一个装睡着的人,如果他在餐桌上喝酒永远是为了装逼,你没有办法说服他,我只想说服你想要美食,而且想要桌上的菜肴变得更加美味的人,这样我们才能达成共识。 (摘录杨一老师的主旨演讲《黄酒与中国美食给你一个必须喝黄酒的理由》,文中略有改动)
文章分类:
科普知识
|